中央国家机关书法家协会
频道导航
协会章程
组织机构
协会荣誉
书画资讯
协会新闻
画展活动
重要通告
书法作品
国画作品
其他作品
名誉主席
高级顾问
顾问
主席
常务副主席
副主席
主席团成员
协会理事
秘书长
副秘书长
协会会员
表格下载
证件查询
协会概况
新闻资讯
作品展示
名人专访
协会成员
会员服务
联系我们
当前位置:
主页
>
名人专访
名家访谈-《踏出深闺人渐识》 ——记海政创作室
时间:2015-05-25 | 栏目:
名人专访
| 点击:次
打开王利军艺术履历,我们没有理由不相信画家的实力和潜力。
就说实力,自
1986
年创作水墨山水《岛城春色》获青岛首届青年文学艺术大奖赛金奖至今,作品先后入选第八届、第九届全国美展,获全国首届、第二届中国画人物画大展优秀奖、
2001
年中国画作品展铜奖、当代中国青年书画展一等奖。
要说潜力,非凡的业绩来自扎实的功底。默默作画,不事张扬是他的性格。每当取得成绩,人们把目光聚向他时,他却沉下心来,梳理思路,选准方向,潜心修炼,积蓄力量,实现新的腾跃。他毕竟刚过不惑之年,眼前的路还长。
这里介绍的,就是凭实力和潜力卓立于当今中国画坛,并逐渐为世人瞩目的青年画家王利军。
“生命与生活并非蜜做的胶糖,亦有黄连般的苦难。”
王利军有一个天真而富于梦幻的童年。一天傍晚,他面对素面墙壁,朦胧中天空下起了小雨,眼前出现一条蜿蜒而泥泞的小路,他光着脚,顶着风,艰难地向前跋涉……我们无须猜测他至今依稀记得的情景是幻觉还是梦境,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它预示小利军面前的,将是一条坎坷的路。
王利军
1962
年出生在河北省乐亭县城关蒙庄,弟兄三个中排行老大。爷爷早年在外跑买卖,父母都是地道的庄稼人,摆弄爷爷屋里那些线装书,便是他最初受到的熏陶。或许是天赋,利军从小就特别喜好画画,整天墙上地上涂抹。上了初中,兴趣越来越浓,从周一就盼着周六下午那节图画课。平时,他经常在作业本上描画课本上的插图。爸爸妈妈觉得他“不务正业”,有些担心。在北京工作的姨父回来说:“让他画去吧,兴许将来是个画画的好苗子”,并大老远给他带来一捆晒图纸和一包素描铅笔。受到鼓励的小利军兴冲冲地买来两个小石膏像,像模像样地画起来。虽然他不懂得什么叫素描,但画得真切。直到
1976
年唐山大地震后上了高中,他才第一次看到画册。
1979
年高中毕业,王利军同四五个爱好美术的小伙伴到县文化馆学画画。在魏
老师的指导下,开始知道什么是素描,怎样画素描。当时条件很差,没有床,他们睡通铺,没有食堂,就每周回家一趟家,带些咸菜和大米,自己做着吃。只是冬天特别难熬,有时早晨起床,脸盆都结了冰。县里成立刺绣厂,生产出口的枕巾、毛巾,王利军和同伴被派去搞图案设计。
机会总是属于那些有准备的人。年底,征兵开始,第一天报名,第二天体检。王利军凭借仅有的一些绘画基础,被接兵部队团长看中了,团里正缺少美术人才。初检时王利军出鼻血,医生诊断为鼻腔溃疡。团长找到医生说:“这个兵我们要带走,那怕多带一个兵也可以。”就这样,王利军顺利地穿上了漂亮的海军服。
在青岛海军某部新兵连,不到两个月他就当上了副班长,不久又调到连部当文书。春节到了,团里组织板报大比武,王利军如鱼得水,结果新兵连的绘画拿了个第一,王利军当然是头功。
一天,连长把他叫了去,说:“上边要调你走,我们已经顶了半个月了。本想把你从家里带来,将来即使提不了干,转成志愿兵我们也要把你留下来。现在我们顶不住了。”王利军眼圈湿润了,他从食堂打来病号饭,默默地放到连长的床头。
“我常常在波澜壮阔的海边一唱三叹地留连,因此,我才成为在那艺海拾贝中十分幸运的孩子。”
1980
年
月,王利军到北海舰队军人俱乐部当了电影放映员。农村来的孩子不怕吃苦,倒是画幻灯片、画海披把他难住了,凭他那点本事哪里应付得了。怎么办?市里工艺美术学校有个美术班,他没赶上开学,插班也要上。每天晚上借来自行车,赶二十多里路去上课,他楞是坚持了
2
年。
美术班的孙老师是报社美编,对这个小战士很偏爱,每到周末,总把他叫到家里,为他修改画稿,讲解画理。时间长了,老师说:“光写生不行,只临摹不搞创作也提高不了。从简单到复杂,慢慢来,试试看。”是启发,更是鼓励。王利军设计了两个刊头,改了十几稿,寄给《青岛日报》。一天他正
放电影,一位战友兴冲冲地跑过来,指着手里的报纸说:“利军,你的画上报了!”当辛勤的汗水被社会承认,名字第一次变成铅字时,他高兴得不得了。王利军清楚地记得,那是
1883
年
5
月末,当他领回
8
块钱稿费后,又加上两个月的战士津贴,买了两件皮背寄给了老家的爷爷奶奶。
真正意义上的创作则是
1984
年的事了。他的处女作《风雪之夜》先是在青岛市展出,后又被选送参加海军美术作品展览,刊登在《青岛日报》和《前卫影苑》上。王利军喜不自禁,托裱好,挂在放映室里,晚上睡不着觉,坐起来,打开灯仔细端详,心里美滋滋的;躺下后,还是睡不着,再坐起来看。如此这般,直折腾了三四次。
第一次成功,撩动了王利军胸中的创作激情,一发不可收拾。
1986
年
5
月创作的《岛城春色》,吸收了版画的构图、油画的色彩,获青岛市首届青年艺术大奖赛金奖;
1988
年创作的《蓝色交响曲》,奏出了大海的旋律和水兵的浪漫,入选“第五届海军万里海疆画展”,与张道兴、周永家等名家作品在中国美术馆同室展出;
1991
年创作的《先驱》获青岛市建市
100
周年美术书法作品展览金奖。作为烈士的后代和同乡,王利军成功地刻画出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李大钊高昂、刚烈的气质和精神,是他的奠基之作。
这里需要提及的是周永家教授。到青岛的第
2
年,王利军便开始向周老师学画,至今仍经常忆起那一幕幕亲和、耐心、真切的教导。这种高层次的启蒙,使他能站在较高的艺术起点上,终生受益。王利军在青岛的作品,无一不是受周教授的影响,并以他的作品为参照创作的。
艺术上的起步,没有使王利军自我陶醉。他认为,一个没有哲学头脑的画家成就不了一个真正的画家。他横下心,用
年时间,业余读完了大连政治学院政治系大专班、上海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本科班的课程。他的本科毕业论文《心灵颤动——意境美的捕捉》被评为优秀论文,他的导师安振兴教授在评语中写道:“这是一篇以长期从事绘画创作,并卓有成效的创作论,集中了艺木创作思维灵感获得的心理感受。论文最为精彩的是关于《先驱》的创作谈,作者不仅以内容着眼,并且深入地论述了形式创造的‘意境’问题,事实上是上升为中国文化的哲学思辨,联想广博,析理深刻,具有创见性。”
王利军在滨海城市青岛渡过了他艺术生涯最初的
20
年。他说:“使我获益最多的莫过于那辽阔而富有诗意的大海、坚如磐石的海岸以及心胸如这大海一般宽阔、意志如这海岸一般坚强、情怀如这浪花一般浪漫的水兵。坐在海边去看海潮、去听海音、去嗅海味、去读海韵、去念海情……成为我生命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王利军要燃烧自己整个的生命,去表现战士的多彩生活,讴歌水兵的精神世界。
“作为一个以画为伴的画家,对于自身艺术价值的刻意追求莫过于寻求到此种生命的‘梦’境与‘醉’态。”
王利军在寻求生命的‘梦’境时,头脑是清醒的。
他说:“我同大多数画家不一样。他们专科、本科毕业,在美院受过系统正规的训练,有扎实的功底。而我是从美术员、宣传干事走过来的,始终处于业余状态,感性的东西多,直觉的成分大。”在作品入选全国美展,并屡屡在全国性展览中获奖后,倒有了危机感。“我必须补好这一课!”便是他心底的呐喊。
1997
年,王利军以优异成绩考取解放军艺术学院美术系中国画专业。他一方面不因入学前有作品而放松对基本功的训练,认真上好素描、速写、花鸟、山水、人物、工笔、写意等每一节课;一方面调整自己的创作思路,更加注重笔墨的塑造功能和形象的感染力。
2002
年,王利军又到中央美院国画系硕士研究生课程班进修,这时他已是海军文艺创作室的专业画家了,他说这是“充电”。白天,练造型,练笔墨,珍惜一分一秒;晚上,参加各种讲座,环境学、建筑学、文学、音乐,什么都听。没有讲座,便一头扎进图书馆,直到清场。一年时间,他把中央美院的图书馆翻了个遍,拓宽了知识领域,丰厚了学养。
王利军在沉浸于生命的‘醉’态时,感情是真挚的。
他说:“只有沉潜到生命与生活的海洋的深处的人,才能体悟到生命与情感的本质;也只有在底蕴浑厚的作品里才能实现对艺术技术在更高层面的探求。”如果把生活比作一杯浓酒,王利军在热爱生活、沉浸生活、感悟生活的实践中,尽情地享受它的清醇与甘甜。
走出北海舰队的王利军,每年仍要回“娘家”住上一些日子,因为这里有他日夜思念的大海、水兵,这里是他创作的摇篮。
2002
年,他同将军级的张道兴老师到东海舰队潜艇部队体验生活,支队司令授予他们列兵军衔。早晨,同水兵一起跑操,白天共同出海训练,晚上,水兵睡上铺,他们睡下铺。由于空间有限,每次睡觉都要横着躺下去。更艰苦的是潜艇上吃的、喝的,就连空气都有柴油味,加上
40
多度的高温,许多战士吃不下饭,睡不好觉。一些农村来的水兵,为了省下一百多元钱,连罐头也舍不得吃。潜艇每次出海都有可能回不来,当送战士长航出海,看到战士写的遗书时,王利军眼里噙满泪花。此时此刻,他才真正体味到,人类最苦的是军人,军人最苦的是海军,海军最苦的是水兵。回来以后,他的心久久不能平静,产生了泉涌般的创作灵感与激情。他先画了一幅《轮机兵》,在此基础上又创作了《长航日志》。画面以拥挤的机舱及纵横交错的管线为背景,一个穿着水兵服的战士在值勤,两个穿着作训服的战士在细心地商讨维修方案,一个挽着袖子,背着工具箱,另一个敞着怀,正挥手擦汗。旋转的构图,狭窄、闷热环境的宣染,人物个性化的处理,表现出水兵在艰苦的环境中默默工作、无怨无悔的奉献精神。王利军创作《长航曰志》时正值盛夏,画室里没有空调,房顶被晒透了,三十六七度的高温,他只能穿背心、短裤,整整画了
3
个月。心灵的沟通,环境的契合,使他在创作时情同身受,下笔游刃有余,令作品形中寓神。
如果说到军艺后王利军开始进入转型期,那么,近几年的实践表明,他的创作已经实现了从感性到理性、从技巧表现到精神内涵传达的转换。从入选“全国第九届美术作品展览”的《警报》到《抗联战士》、《火红的歌谣》、《涛声渐远》,从《轮机兵》、《青春无悔》到获“全国第二届中国画人物画大展”优秀奖的《长航日志》,由于观念技法上的突破、笔墨的日臻成熟,王利军终于找到了自己的艺术语言,画出了个性。这里,他力图从一个平常的视角,重新审视自己熟悉的水兵生活,通过捕捉、体验、提炼,已经由表象的随意传达进入到对生命的本质和人生体验的深层开掘,在平凡中塑造出一个个有血有肉的人民战士的高大形象。
“在‘醉’态的迷狂中营造出生命中理想生活的梦境,使生命超越现实的阙如而走向圆满。”
王利军是一个不会“包装”,又不善“推销”自己的人。如今,他在全国性大展中多次获金银铜奖,满可以出一本像样的画集。然而,谦和恬淡、含蓄内向的王利军却不肯入流,他说,画画是个慢功夫,切忌好大喜功,急功近利。以我的体会,头几个台阶比较快,今天获个奖,明天获个奖,很见成效。中间有个平凡期,可能很长一段时间,不愠不火、不急不躁、不见成效、不为人知,直到准备充分了,再去攀登新的台阶。正是这段平凡过程将最终决定一个画家的艺术档次。画集不能急着出,出了,又不能把不满意的作品挖下来,难免遗憾。画也不能急着卖,卖了有一天连你自己也看不下去,又不能一张张去人家墙上揭下来。
王利军是一个做事有条不紊的人。自学画以来,他习惯于为自己制定“五年计划”,一年一个小台阶,五年一个大台阶。从
1984
年的处女作《风雪之夜》,经过《先驱》、《警报》,直到
2004
年的《长航日志》,
20
个寒来暑往,走一步铺一块石头,垫一块砖,稳扎稳打,迈向既定目标。
对于今后
4
个“五年计划”,他作何打算呢?恩师刘大为曾对他说,到你这个年龄段,应该有几件立得起来的作品,起码要让别人熟悉你一张画,就像蒋兆和的《流民图》,王盛烈的《八女投江》那样。王利军说,这就是我追求的目标,关键是要选好主题和切入点。这个目标很高,可能一辈子也达不到,但我要朝这个方向努力。
王利军又是一个很讲实际的人。他说,只要有机会,我还要去“充电”,到院校进修,到大环境里面去学习。一个新理论、新概念、新观点,就是一个启发。现在信息量这么大,周期又这么短,关起门来画画哪行,没两年就跟不上趟了。至于更远一些的目标,王利军说要多积累,首先不断提炼自己的笔墨语言,提升自己的艺术品位,顺其自然,水到渠成。
一位踏出深闺人渐识的青年画家——王利军,他的未来不是梦。人生四十,丰富的阅历,健康的体魄,再加艺术上的端正理解和执著追求,我们有理由期待他新的腾跃。
相关文章
07-08
名家访谈-平生水墨已足慰 乡贤嘉惠责传承
05-25
志在丹青抒性灵——探寻警察画家魏志刚的艺术追求
05-25
名家访谈-水云氤梦:对话刘墉
05-25
名家访谈-半亩方塘 烟云供养——张风塘山水精神
05-25
名家访谈-翰墨丹青写人生——记著名书法家、书
网站首页
协会概况
协会章程
协会成员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