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3-08-08 | 栏目:协会新闻 | 点击:次
敦煌研究院数字中心专家俞天秀为记者讲解敦煌壁画数字化信息采集存储过程。本报记者 陈 曦 摄
本报记者 胡克非
莫高窟自1979年正式对外开放以来,截至2012年底,已接待海内外游客840余万人次。根据预测,莫高窟游客数量还将以每年15%的速度增长,这在促进敦煌和甘肃文化旅游产业快速发展的同时,也为莫高窟保护带来巨大压力和挑战。
对于如何做好旅游文化开发和历史文物保护的平衡,为莫高窟保护研究孜孜不倦的敦煌研究院院长樊锦诗说:“有人经常指责说莫高窟‘过度保护’,我听了就很生气。莫高窟不仅仅是简单的文物单位,还是个‘文物库房’,不能让莫高窟在我手里留不住。”樊锦诗认为,应该在旅游开发和历史文物保护中寻求一种平衡,“数字敦煌”概念应运而生。“数字敦煌”概念提出于上世纪90年代初,即通过非接触式的数据采集及光学测量技术,把石窟的建筑形体、塑像和壁画的材料、纹理、质地等数据信息保存到计算机中,达到永久保存信息的目的。
孙志军1984年进入敦煌研究院从事文物摄影工作时只有19岁,到现在一干就是29年,他自己也不记得有多少风雨交加或阳光暴晒的日子里,扛着相机等器械爬遍莫高窟的每道沙梁采集信息。1999年开始的数字化工程,成为担任敦煌研究院数字中心主任的孙志军与同事们从事的一项前所未有的工作。孙志军告诉记者,数字化工作分成两部分,前期拍摄环节叫做“化整为零”,将每一幅壁画分成31厘米×47厘米的若干小份进行拍摄;后期电脑合成部分叫做“化零为整”,把前期拍摄的碎片式画面处理还原成整体壁画。
1999年,敦煌研究院和美国梅隆基金会与西北大学合作,开展146号洞窟和196号洞窟的数字化工作时,最初用135mm相机拍摄反转片,冲洗后用扫描仪传入电脑进行拼接,直到一年后,才从美国带来两台先进的数码相机……第一次开展数字化合作的4年里,孙志军和同事们一共对22个洞窟开展了数字化工作,但受技术条件限制,图片分辨率只有75dpi,成像条件并不好。孙志军说,那个阶段的工作是从实验到实践再到实证的过程,所有工作都是摸着石头过河,但为莫高窟壁画数字化处理和技术路线奠定了基础。2006年4月,敦煌研究院成立了数字中心。
同国外机构的合作,使敦煌壁画数字化工作有了先进理念和思路,不仅仅是数字概念的引进,设备技术水平的提高也是一大收获。在洞窟内部的壁画采集工作中,敦煌研究院引进了电影拍摄时常用的轨道,在狭窄的洞窟中用轨道进行拍摄,可以大大提高图片后期拼接的吻合度。据孙志军介绍,完成一个洞窟的数字化工程需要很长时间,以61号洞窟为例,壁画面积为756平方米,整个拍摄环节用时两个半月,投入4个小组20多名工作人员,除了摄影师还有后期处理小组、专人负责现场监控,而更多的精力花在了后期图片拼接上,一个数字化洞窟的后期处理时间往往要比拍摄时间多3至4倍。 (责任编辑:李保刚)